經續會已落幕,回顧會議的討論內容,多為短線議題上的各方議價,缺乏真正能讓台灣經濟永續成長的長期策略規劃,尤其將兩岸經貿關係視為會議重點,並沒有觸及台灣經濟永續成長的真正關鍵。本文目的即是要釐清兩岸經貿關係在台灣經濟永續成長上所扮演的角色,並尋找台灣經濟永續成長的密碼。
筆者認為,不論採取開放或緊縮的兩岸政策,都必需有助於台灣創新能力才有意義。主張採取緊縮措施的理由可能是藉此增加台灣投資與科技發展,但這些都是消極且非最根本的辦法。如果政府真的關切國內投資與科技發展應該把重點放在提升國內創新能力上,兩岸關係政策可以作為配套。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一套追求創新的長遠政策。政府不能一味只採取消極的防衛措施,而沒有積極的作為促進台灣的永續成長。另一方面,主張開放兩岸關係的理由可能是藉此掌握中國市場的商機或者運用中國製造上的優勢,然而如果僅是一味的追求低廉成本而不追求創新,中國的製造上的優勢也只能提供台商多幾年苟延殘喘的機會,最後還是會走上衰落一途,所以在追求開放的同時的,創新才是真正的關鍵。
無可諱言,兩岸間的經貿關係對台灣經濟發展十分重要,而中國的經濟崛起的確對台灣產業造成競爭壓力。但是,如果台灣沒有創新能力,即使再緊密的兩岸經貿關係最多也只能讓台灣經濟苟延殘喘。同樣的,如果沒有創新能力,台灣在資訊產業的地位最終也會被中國取代。因此,在兩岸關係與創新能力兩個要素中,創新是主,兩岸關係是從,有了良好的創新能力,台灣就不必擔心中國的競爭,中國也可以成為台灣的全球佈局的一部份,而對台灣經濟有所助益。相反的,如果台灣缺乏創新,兩岸緊密交流可能會加速彼岸的在技術上的追趕,而使台灣流失競爭優勢。由此可知,中國的崛起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到底如何,還要看台灣創新發展的程度。
創新能力對台灣經濟才真正的有永久的重要性,其他都是一時的。兩岸關係的開放與否需要放在創新能力的架構中來檢視。兩岸經貿政策需要能夠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創新能力,或至少不能損及台灣的創新能力。只要不違背此一前提,兩岸交流是可以被允許的。政府當務之急是擬定一套長遠的創新計畫,並設定指標,評估兩岸經貿關係對台灣創新能力的影響,以此作為制訂兩岸經貿政策的標準。如果緊縮的兩岸政策不利台灣創新能力的發展則應開放,如果開放的兩岸政策不利於創新能力發展則應緊縮。當然,評估的結果一定不是截然二分,兩岸經貿關係可能在某些功能或部門有助於創新能力,在另一些功能或部門不利於創新,政府可據此在不同功能與部門制訂不同的政策。
創新政策千頭萬緒,一般所熟知的提高研發經費,培養研發人才、建立產業群聚與發展產學合作等都十分重要,然而就像密碼都是藏在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有一些不易為人看見部分,卻是創新的重要源頭與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這項密碼就是協助創新中小企業在早期階段的發展。
凡是創新型企業我們都應鼓勵設置。然而,創新型的大企業多是現有企業的衍生公司,有母公司的資金與技術的挹注,他們的創新多半是在現有企業範圍下的持續性創新,最顯著的例子為資訊產業。這樣的創新型態會使台灣資訊產業不斷的深化與專業化,對台灣經濟發展助益甚大,所以我們仍應鼓勵資訊產業的持續性創新。然而,如果台灣只有這類的創新型態會有經濟過度集中依賴某一特定產業的風險,因此在發展此一創新型態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有讓其他新興產業出現的機會。我們知道,一個新興產業在發展初期皆是中小型企業的型態,同時現有產業的突破性創新也多發生在中小企業上。這些新設的創新中小企業因為資源不足,在早期階段易發生經營的困難。由於他們的成功與否關係整個經濟的永續成長,所以協助他們度過早期階段相當重要。
一般創投基金對早期投資皆興趣缺缺,更不用說此一公司是中小企業。國外投資這類公司的多屬天使投資人,但台灣天使投資人並不普遍,缺乏早期投資在台灣已是一個市場無法解決的結構性問題,這些公司成長必須要靠政府的協助。然而,我們發現在經續會上,這些真正關係台灣經濟永續成長的公司並未有代表出席,更未有如何協助其發展的深入討論,使得經續會成為一個完全名不符實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