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公平並不對立





趙文衡
中國時報 2012年8月1日







日前各研究機構紛紛大幅調低今年的景氣預測,引起國內一陣譁然。筆者對此一結果並不驚訝,因為這是政府一連串危害經濟成長政策的結果。從2000年以來,政府實施了許多為達成其他目的而犧牲經濟成長的政策。例如遲不推動自由貿易協定的洽簽、課徵企業最低稅負、促產條款落日、大幅調漲油價與電價、與課徵證所稅等。理論上,這些政策多數具有抑制景氣效果,屬於在景氣過熱時實施的宏觀調控措施。但是這十幾年來台灣景氣並未過熱,反而有經濟不振之虞,我們卻一再看見政府推出抑制景氣的政策,此中奧妙值得進一步探索。


依筆者觀察,政府會推出這些政策除了顧及收支平衡外,主要是因為台灣社會圍繞在貧富差距急遽擴大的氛圍中,導致政府必須推出一些所謂公平正義政策來縮小貧富差距,但很不幸的,這些政策不但達不到效果,對整體經濟成長還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台灣貧富差距真的急遽惡化了嗎?一些人士經常比較台灣最高收入的5%與最低收入的5%的所得,以其間差距急遽擴大來警告台灣貧富差距的嚴重性。但是所得上下5%僅是少數人,若根據此一數據來制定整體政策,雖有一定的意義,但畢竟代表性不足,將可能產生以偏概全現象,並會過度高估問題的嚴重性,對政府整體的政策參考作用不大。


比較有意義的決策參考為目前國際所共同接受的上下20%的比例。若我們以此標準來看,台灣貧富差距的確在惡化中,但幅度並未如想像中大。從1986年至2010年貧富差距擴大的幅度為35%,所得差距由4.6倍增加至6.2倍。但是,在此一期間,由於經濟成長,整體家戶平均所得增加了1.6倍,其中最窮20%家庭收入成長近1倍,最富的家庭成長達1.7倍,雖然貧富差距擴大,但低收入戶也享受經濟成長果實而所得獲得可觀的增加。


我們由數據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台灣歷史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年份為2001年,其次為2009年,這兩年剛好也是台灣歷史上經濟成長呈現衰退的兩年。在2001年(經濟衰退1.7%),最窮的20%家庭收入減少了11%,最富家庭收入卻增加了2%;2009年(經濟衰退1.9%),最窮家庭收入減少7%,而最富家庭收入僅減少2%。這似乎說明,比起經濟成長,經濟衰退才是真正使貧富差距加速惡化的力量。經濟衰退不但會使貧富差距擴大,更重要的它會使最窮的家庭所得大幅減少,而使他們的生計無以為繼。


由於低收入戶對經濟衰退的脆弱性,任何導致經濟衰退的政策均會使他們生計陷入困境並會惡化貧富差距,反而是一種不公不義的政策。富人具有知識與技能可以在經濟衰退時降低損失甚至維持獲利,窮人則缺乏這些技能,在面對經濟衰退時易遭裁員或其他收入損失。因此減少貧富差距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提升窮人的技能,而不是採取抑制經濟成長的政策。


台灣目前已經不是經濟成長快速穩健的國家,經不起為了追求所謂公平正義而任意犧牲經濟成長。事實上經濟成長與公平正義早已不是站在對立面,只有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下,才能談到公平正義。如果還有人要說台灣不須以經濟成長為主要目的,應等經濟回復穩健成長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