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創新薪資卻越低?





趙文衡
蘋果日報,2017年8月1日







圖片來源: Unsplash



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也舉辦各式各樣的創新競賽來提振創新風氣。假設有一場競賽,要比一比誰能發明一種創新模式,可以創造更多低薪的工作。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學者專家不是說,要靠創新才能提升附加價值,也才能進一步拉高薪資水準,創新應該會創造出高薪工作。這個比賽明顯違反常理。更何況,即使真的有人設計出這種奇怪的創新模式,也不可能在真實市場裡應用。


然而,事實是,各種創造低薪工作的創新模式,不但不奇怪,反而正在市場上大量運用,甚至在某些產業還成為創新的主流。一種商業模式成功與否,不是取決於它僱用高薪或低薪員工,而是能不能獲利。上面所講的創新模式,除了均僱用大量低薪員工外,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都有很高的獲利(附加價值)。


那麼到底是哪些創新的商業模式,只僱用低薪勞工,卻能有如此高的利潤?它們包括便利超商、賣場、連鎖餐飲、連鎖平價服飾店、物流業、大型電商網站,以及現在正夯的UBER。據報導,UBER正在全球掀起低薪風暴,它在開始進入台灣時,司機都能有很高的收入,但後來調降費率,也正式走向低薪行列。


這些模式成功的秘訣是,改革舊有無效率的經營方式,發展出一套創新的營運模式,然後再將模式標準化,大量複製於其他服務據點,並僱用低技術的廉價勞工協助完成營運。


在整個過程中,真正為企業創造利潤的是創新模式本身,勞工雖然必要,但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貢獻不大,而且隨時可以替代。這使得勞工的薪資很難拉升。


有些製造業也有同樣的情形。以前一個鍋子從頭到尾都是人做的,人力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幾乎是100%,現在生產一個鍋子99%以上由機器完成,人工也許只是用來看看有沒有刮痕。勞工在整個創造附加價值的過程中貢獻比例越來越小,薪資自然無法上漲。


當然,這些商業模式也會創造一些高薪工作,但通常可能是創造一個高薪工作的同時,也創造了10個或更多的低薪工作。由於它們的高獲利,將會吸引投資者蜂擁而至,不管是加碼現有企業,或是將模式複製到其他地方,都將導致高薪工作的投資被排擠。在缺乏高薪工作下,高技術的勞工也只能被迫從事低技術的工作。


這種低薪高獲利的創新模式會不斷出現,也是發展程度較高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們無法阻擋此一趨勢。它不是市場失靈,但卻明顯違反社會利益。如果大家仍然以為,只要靠創新或提高附加價值就可以拉升薪資,薪資也只會文風不動。解決方法需政府介入,更大膽的提高基本工資,帶動整體薪資上漲,或者研擬如何讓創新轉變為「創薪」的方法。


蘋果日報原標題: 創造低薪工作的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