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員工加薪 服務業才有未來





趙文衡
聯合報, 2017年10月2日







勞動部公布去年台灣薪資漲幅仍居四小龍之末。儘管日前行政院宣布為軍公教加薪3%,但就業人數占六成的服務業才是提振整體薪資的關鍵。服務業自2001以來,實質薪資不但未增加,反而減少4.4%。要先解決服務業薪資問題,台灣低薪問題才能有解。


服務業實質薪資滑落不但不利於員工,也會連帶拖累服務業整體的發展。在薪資停滯的同時,服務業占GDP比例也由2001年的 69% 直線掉落至2016年的 63%,速度之快令人心驚,也是各國罕見的現象。


一般民眾的日常消費幾乎全進了服務業的口袋,服務業完全要靠消費才能生存。服務業本身就業人口就占全國的六成,所以,基本上,服務業的顧客絕大多數是本業的員工或家屬。如果企業的盈餘普遍不分配給員工,服務業的主要客群的消費力即無法提升,市場自然無法擴大。


現今服務業的獲利絕大多數是分配給股東,如此只會使市場日益萎縮。假設某企業將盈餘1000萬分給兩個大股東,每人500萬,對已經很富有的兩位股東,手中財富早已花不完,新增的收入可能1毛不花的直接存入銀行,這1000萬就硬生生從市場消失。


但是,如果將此筆盈餘發給200位基層員工,每人5萬元,由於台灣低收入者的儲蓄普遍為負數,這1000萬最後還是會全數變成消費回到市場,為市場注入活水。


一般而言,收入高的個人比收入低的更傾向於將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於儲蓄。統計顯示,台灣低所得者幾乎每月均入不敷出。2016年,所得最低的20%家庭平均每戶「負儲蓄」約2萬元。在低所得者傾向花光所有收入下,將盈餘分配給基層員工,可以保證這些錢可以100%回到市場,而分配給大股東就像丟到海裡,有去無回。


目前的狀況是,員工分到的盈餘並沒有增加,消費市場自然就不會擴大,企業只好在現有市場規模下相互搶食有限的商機。為了能繼續生存,只能持續壓低員工薪資,造成惡性循環。


欲啟動良性循環,服務業需為員工加薪,加薪就是擴大自己的市場,這種「好心有好報」原則,只有在服務業才有。原因是在所有三級產業中,只有服務業的絕大多數顧客來自本業的員工。當然,這並不是說,企業不論盈虧均須為員工加薪,產生良性循環只要在企業有利潤時,以加薪或分紅的方式將較多的盈餘分給員工即可。


然而,欲達到顯著提升消費的效果,需要多數獲利企業均提高員工薪資,只有少數企業如此做的效果不大。像這種集體行動最易產生搭便車的問題。為解決此一問題,龍頭企業可以帶頭做起,龍頭企業加薪,其他企業若不跟進,則難以找到理想員工。


最後,筆者要提醒,服務業在分配盈餘時,大股東心中需要認知,他們拿走的是企業的未來,拿得越多,前景越黯淡。不如將眼光放遠,多分給員工,才能確保市場生生不息,企業也才能永續生存。


聯合報原標題: 服務業想壯大 給員工加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