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台灣金融界進行一項有史以來最令人矚目的重建工程。在2001年以前,銀行體質惡化,不良放款金額持續擴大,逾放比達8%以上,加上國內銀行家數過多,每家銀行規模過小,使得台灣金融業病態叢生,毫無競爭力可言。但是經過一番金融改革,幾年內大幅打消呆帳,逾放比下降至5%,一些確保金融體系健全的機制例如金融重建基金與資產管理公司也紛紛建立。在政府的開放下,跨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現已成為台灣金融界最重要的構成單位。然後就是近來金控公司間的積極尋求合併,台灣金融機構因此快速走向大型化。在短短三年間,台灣金融業變化之快令人目不暇給,現今金融版圖已與三年前完全不同。
這些戲劇性的變化不論對台灣金融體系甚至整體經濟發展都具有正面的意義。不良債比例過高將弱化銀行的產業資金供給者的功能、降低銀行的反應能力,並使得一些刺激經濟成長的政策無法發揮功效。打消呆帳、降低逾放比不但可以提升銀行的獲利能力,並可重新恢復銀行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也會因此而大幅降低。
金融重建基金與資產管理公司則是重建金融機構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但可以協助問題金融機構處理不良資產,尚可以防止單一機構的問題擴大成體系問題。金融重建基金尚且是銀行業退出市場的重要機制,有了此一機制,體質不良的銀行不必再像是一個燙手山芋,可以運用重建基金直接退出市場,以確保金融體系的健全。
此外,藉由金控公司的成立,金融機構可以多元化經營,有助於範疇經濟的達成。透過相關子公司的資源整合與共享,可以節省營運成本,並滿足客戶一次購足的需要。金控集團的獲准設立尚提供金融業者一個合併動機。政府開放惡意併購更使得金控集團之間的合併變成無法阻擋的趨勢。合併有利於規模經濟的達成,可以迅速改善台灣的銀行規模太小、數目過多的缺點,提升銀行業者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將可出現國際級的金融機構。
由於這些措施的多管齊下,金融改革得以全方位的進行,以往令人詬病的金融體系,現已大幅改善。然而上述這些改革比較像是所謂一聲巨響(Big Bang)式的改革,以快速有效的方式改善存在金融體系的積弊,短期內金融體系的穩定可獲得確保。但是,國際上有許多例子顯示,在金融改革的一段時間後,因缺乏持續改革的動力,金融體系又再度陷入沈痾之中,特別是顯現在逾放比例的重新攀高上。
以台灣的例子而言,金融改革應持續進行,包括持續努力於杜絕造成不良債的根源,確保金融重建基金的來源不虞匱乏,防止因重建基金所產生的道德危險等。另一項,也是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即是因金控集團間的合併所可能衍生的問題。金控集團的合併使得台灣的金融業者以極短的時間同時達到大型化與多樣化,對台灣金融業者而言可謂是一個新的經驗,怎樣調整內部營運方式及加強風險管控以適應新的發展,與如何發揮整合後的綜效等,對金控業者而言都是一大挑戰。其次,大型金控集團的出現也凸顯金融監理的重要。政府如何在金控集團錯綜複雜的企業關係中,防止不當行為的出現?以及在業者放款金額日益龐大的情形下,防止不當放款的發生?這些都是重要的課題。
第三,目前金控集團的合併正如火荼的展開,還未完全塵埃落定,未來不排除超級金控集團的出現。金控集團日益大型化即代表其對經濟的影響力日益提昇,也代表其營運的成敗將對經濟產生極大的影響。過去銀行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並不顯著,與日本銀行的影響力簡直無法相提並論。但現在金控集團日益茁壯,這當然對提升金融業者的競爭力是一件好事,但我們同時也要密切注意金控集團的未來發展,以確保發生在日本銀行的缺點不會發生在台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