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全球化的新策略:「功能經濟」與「融合經濟」





趙文衡
工商時報,2003年9月7日







圖片來源: Unsplash



在全球化時代,企業需要廣泛的運用全球資源,故在做法上,勢必將不同的商業運作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例如在美國從事研發,在大陸製造,在歐洲銷售等。全球化使得企業沒辦法將所有的活動集中在一個地區,這也使得一國的企業會在不同的國家創造出程度不一的附加價值。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將這些活動完全留在台灣,台灣則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附加價值。但是這是似是而非的想法,如果真的這麼做,台灣企業就無法有效運用全球資源,競爭力就會大幅降低,結果可能得不償失。全部集中在台灣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絕對不如分散到世界各地的價值總和,而且永續性也絕不如後者。


基於此因,在順應全球化的大勢所趨下,台灣的成長必須是一種「分散式」與「鑲入式」的成長。所謂「分散式成長」就是台灣的成長必須分散到全球各地,當企業在世界不同地方為其他國家創造附加價值的同時,台灣本地的附加價值一定會以更大幅度的增加。所謂「鑲入式」成長即是台灣的成長必須鑲入在全球各地的成長中,台灣經濟的命運必須充分的與全球其他各地的命運結合在一起。這個說法聽起來好像會把台灣暴露在全球其他各地的影響中,而使台灣經濟處處受到全球經濟影響的制約,但實際上不然。台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她的發展必須寄託於世界其他各地的發展,整合入世界中才能使台灣的經濟實力有所發揮,如果為了避免受其他各地的影響而選擇孤立,反而在未受其利前先受其害。


雖然企業必須分散不同的商業活動到全球各地,但這些活動都只是一個企業下的分工,最後還是需整合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價值鏈。因此在分散的同時,企業如何將分散的活動整合,以完成最終的商業目的,這才是最重要的。企業如果缺乏整合能力,所有因分散而獲得的利益都是徒勞且不能實現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全球化下,整合能力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力來源。


如果一個跨國企業缺乏整合能力,容易於全球化過程中產生失控的現象。對台灣廠商來說,全球佈局畢竟還是一個新的事務,如何有效控管全球的資源仍處於摸索階段。在廠商不斷的擴張下,難免因組織過於龐大而弱化其全球控管,造成某些環節上產生管理不良的情形。由於跨國公司在各地的運作都是環環相扣的,某部份發生問題很容易牽連到其他環節,最後將使整體公司的營運發生困難。這也是台灣企業在追求全球化過程中需要戒慎注意的。


台灣未來的經濟應往全球化的方向發展,至於如何發展,筆者在這裡提出「功能經濟」與「融合經濟」的概念。大前研一曾說過,在全球化下,世界經濟是一種無疆界的經濟,區域經濟已取代國家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大前以大陸為例,認為中國這個國家在經濟上已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六大經濟區域,例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山東半島等。這方面大前所要闡述的概念是經濟活動已超越國界的限制,沒有國界限制的「經濟區域」將代替「政治區域」成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但是大前所講的經濟區域還是有疆界的,只是他的疆界不是國家。在他的定義下,經濟還是會有地理上的特性與限制。


筆者要提出的「功能經濟」與「融合經濟」的概念主要是經濟單位的形成不是以地理區域為條件,而是以功能作為區分的標準。例如台灣資訊產業在製造上與大陸形成一個單位,但在銷售、研發與物流上又與美國形成一個單位。在資訊產業可能與某些區域形成一個經濟單位,但在生物科技上又與另一地區具有分工關係。地理上的區域在這種分類下是毫無意義,台灣也不可能完全納入某一個區域內,疆界真正變得完全不重要。在完全沒有疆界下,台灣不同的經濟活動融入世界不同的區域中,與世界完全融合在一起。如此台灣才能不受區域疆界的限制,而達到完全有效運用全球資源的境界。因為台灣的主流產業,資訊產業,佔有世界相當大的市場,不可能將市場限定在區域內,而且台灣資訊產業的功能分佈很廣,像銷售研發的重點佈局都不在亞洲,因此筆者主張的「功能經濟」與「融合經濟」的觀念比較適合台灣,也可以成為台灣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