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全球化浪潮看全球化分配問題





趙文衡
台灣日報,2003年9月23日







圖片來源: Unsplash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在日前的一場演講中,指出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三大趨勢之一,在此潮流下,國家所擁有的權力與控制力將日益減弱。此一看法頗為中肯,也是多數專家學者在討論全球化時的主流意見。雖然全球化的趨勢已成為既定事實,但是反全球化的運動同時也像雨後春筍般興起。不久前在坎昆舉行的WTO部長會議宣告失敗,可視為開發中國家對全球化的不滿所採取的反制。


究竟為什麼會有反全球化聲浪的出現?全球化過程中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引發如此眾多的不滿?在這裡,我們先要確認一個事實是,不論在一國國內或在國與國之間,全球化都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具備全球化生存基本技能與條件的個人或國家就能進入所謂的贏者圈中,享受財富不斷累積的優勢。相反的,在全球化過程中被邊緣化者,財富所得將會日益縮水,贏者與輸者間的貧富差距因而日漸擴大。


但是,在貧富差距加大的同時,全球化也讓世界整體的財富增加,這是全球化的另一個有趣的面貌。我們常說要解決資源分配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把餅做大,餅做大了以後每個人可以分配的數量就會增多,資源不夠分配的問題即可解決。雖然全球化的確使整個財富的餅變大,但不幸的是,並不是所有人的財富都因此而增加。相反的,有些人的財富不成比例的暴增,而有許多人獲得的卻比以前餅未做大時還要少。以一般的眼光看,這種分配方法是相當不合理的。


可見全球化的所製造的問題不是整體財富不足的問題,而是一個分配問題。究竟是誰在主宰這樣「不合理」的分配?答案是市場,也就是構成資本主義的主要力量。我們常說的撲天蓋地席捲而來的全球化浪潮,就是這股市場的力量。這股浪潮主要的成份即為「競爭」。不管競爭公不公平,凡是競爭就會有勝負。反全球化人士主要就是在這場競爭中的弱勢者,想藉著改變競爭規則而扭轉頹勢,並朝更公平的方向前進。


但是以阻止全球化的進行來防止上述不公平的惡化,本身也是不公平的。平心而論,西方國家自全球化中所獲得的利益,多數是由於彼此間貿易與投資往來的增加所創造出來的新利得,並不是剝削開發中國家的結果。阻止全球化進行,也許可以減緩貧富差距,但卻犧牲了西方國家增加財富與有效運用資源的合理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貧富差距縮小可能是以西方國家財富減少的方式來達成,而開發中國家的財富不見得會增加,所以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作法。


單就經濟上而言,某些開發中國家財富縮減,只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副作用,其所減少的財富在全球經濟上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若就政治及社會角度的來看,意義就十分重大,若不有效處理,將會成為下一波世界各項衝突的源頭。全球化本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擴散,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參考整個資本主義與福利社會形成的過程。以過去的經驗,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會出現一些由自由競爭所帶來諸如失業等社會問題。通常這些問題會以社會福利措施來解決,這些措施的確也成功的緩和了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社會不安。


目前在全球化下,這些問題不只在國內出現,同時也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由於現今尚未出現一個世界政府,將社會福利措施運用在其他開發中國家存在許多技術上困難。西方國家的援外計畫與世界銀行的貸款似乎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如何以更創新有效的方法來援助開發中國家為目前重要的課題。


當然,已開發國家提出的援助應不止於金錢上的,協助開發中國家「能力建構」恐怕是更為重要的方法。所謂「能力建構」即是協助開發中國家強化本身自全球化獲益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科技發展與應用能力、網際網路的應用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等。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這些能力對已開發國家也有好處,他們可以因而擁有更多的分工伙伴與更大的全球市場。


另一項筆者認為非常重要的措施是防止全球壟斷的發生。在自由市場制度下,壟斷將會妨礙自由競爭,造成資源浪費,並損害消費者權益,因此許多西方國家都在國內訂有嚴格的反壟斷規定。在國際市場上,西方企業進入較早,擁有各項市場優勢,很容易形成壟斷的情形。這樣的壟斷將造成後來者無法進入市場,並會阻斷創新,不論對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都是不利的,因此建議各國應及早就如何防範全球壟斷的發生進行積極研究。只要市場不被壟斷並強化本身能力,全球化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應是一個很好提升所得的機會。


對台灣而言,以目前經濟發展情形來看,台灣應屬於全球化的贏者圈中。維持一個全球化的環境有利於台灣的生存發展。但是台灣在自全球化中獲利的同時,也承受了全球化帶來的負面衝擊。最近一波的失業潮部分即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在資本主義越是發達的時候,越需社會福利措施的支援。全球化對台灣的啟示之一,恐怕就是要積極建構一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與社會安全措施,以此來降低全球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