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協議和談為上策





趙文衡
蘋果日報,2018年3月27日







圖片來源: PIXABAY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日前中國祭出30億美元貨品的關稅作為反擊,企圖迫使美國讓步。如此做只會拖延貿易戰爭的時間並增加不確定性,進而迫使中國境內廠商外移。最佳方式應是一勞永逸的進行結構改革,迅速結束這場戰爭。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祭出高關稅對於中國境內的出口廠商將會帶來重要影響,尤其是對手機相關的製造廠商。手機是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單一最大產品,如果川普對中國進口的手機課重稅,將衝擊整個蘋果供應鏈。相反的,三星手機多數由越南出口,在短期,三星的產品供應鏈將可受惠。


儘管如此,在全球化下,企業可以彈性的自由移動來因應疆界因素所造成的挑戰,所以在2、3年後,中國境內的中國廠商、台商與外商將外移至其他地點,例如印度、東南亞或台灣,另起爐灶繼續生產,以維持其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對於不能移動的「國家」,則只有挨打的分。在事過境遷,各國廠商紛紛外移並繼續做美國的生意後,中國政府將會發現,受害的只有中國經濟。此時美國也會達到減少中國貿易赤字的目的(儘管整體貿易赤字不見得會減少)。


因此,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最大傷害不是出口的減少,而是產業外移所造成的產業空洞化。此一傷害較出口減少更為嚴重且持久。中國首要工作是防止它出現。採用拖延戰術,只會使不確定的風險持續。事實上,只要中美貿易逆差一日不改善,貿易戰的風險則一日不會消退。如此磨人的慢性凌遲只會逼使廠商早早逃離中國。


目前中國擬對美國30億美元的產品課稅,只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反擊,讓中美貿易戰的時間拖得更久,反而不利中國經濟。最上策應是找尋一勞永逸的方法,不要為企業留下不確定性。筆者所謂的一勞永逸不是要想出一個給予美國致命一擊的方法。畢竟中國大陸1年出口美國的金額高達5000多億美元,而美國出口大陸只有1000多億美元,基本上就是一場不平等的戰爭,美國顯然握有較多的籌碼。因此任何中國的激烈手段,都需要承受很大的反作用力。


此時,東亞國家的經驗可以作為參考。台灣與日本於1980年代末期同樣遭受來自美國改善貿易赤字的空前壓力,最後兩國都同意進行史上最大的匯率與結構改革。兩國的讓步不是因為美國國力強大或用槍砲威脅,而是因為美國是兩國最重要的客戶。世上沒有人會與客戶對抗,更不可能有人會給客戶致命的一擊。


中國遲早要面對結構改革,現在正是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改革的最佳時機。美國的兩項要求,智財權保護與開放市場,正是結構改革的重要元素。中國應在美國發動貿易戰前,盡速與美國達成改革的協議。依照台日兩國經驗,只要進行徹底改革,往後最多只會面臨零星的壓力,不會再有大規模的貿易戰爆發,如此廠商也能安心的留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