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券乘數效果遠不如現金





趙文衡
聯合報,2020年6月5日







圖片來源: PIXABAY



振興三倍劵完整的規畫出爐,主要仍是以票券而非現金的形式發放,雖然可以排除政府非常重視的「存起來」的顧慮,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影響不但會抵銷此一優點,還會造成更大的負面效果,這些是政府不能不考慮的。


三倍券最致命的缺點是流通性不足。欲達到乘數效果,流通性是必要條件。所謂乘數效果就是政府發出的現金或消費券,透過每一次的使用,都將會增加商家營收與利潤。流通的次數越多,創造的營收與利潤就越大。等到所有發出去的金額都流通一輪,效果也等於增加一倍。


現金的流通的次數是沒有限制的,將可無遠弗屆的創造消費。但三倍券與消費券一樣,流通性都嚴重不足。


消費者以三倍券購物,收取三倍券的商家要將它再支付出去才能創造乘數效果。一個商家主要支出的項目有進貨(或原物料)、薪資與租金。但這三種都屬大額支出,不適合使用三倍券。商家最有可能的處理方式是拿到三倍券後立即至銀行換取現金。三倍券很可能只流通一輪後就停止,其乘數效果將遠遠不如現金。政府花費高額印製與行政成本,最後只流通一輪,也相當不划算。


就如政府所言,發現金最主要的缺點就是人民會存起來不消費,我國儲蓄率達到20%(註一),因此可能會有20%的現金會被存入銀行。政府為了杜絕這20%而改發三倍券,卻犧牲了更重要的流通性。事實上,現金只要多流通一輪即可以增加一倍的效果,就足以彌補上述存入銀行的損失還有剩餘。


然而,我們也不需太過悲觀。在三倍券流通完一輪且被換成現金後,仍可繼續以現金的方式流通,乘數效果仍可繼續。最怕就是商家將三倍券放在抽屜不兌換,或者政府不能即時提供兌換,都會影響其流通性。政府的方案是在發放的一個星期(7月23日)後才提供商家兌換,時間有點過久,應在發放的隔日即可兌換,才能極大化其流通性。


三倍券的第二個失策是,它會降低人民領取的意願。根據民調顯示,近三成的民眾表示將不會領取三倍券,此對振興經濟所造成負面效果已遠超過上述20%的存起來不消費。三倍券領取手續繁瑣以及有形與無形的流通限制,加上需先支付1 千元的提領金,都是民眾不願領取的主因。發放現金將可大幅提高人民提領的意願。


三倍券另一個失策是向人民收取1千元現金。政府此一收費行為本質上比較像是發放3千元所徵收的所得稅,稅率為33.3%。不論是什麼,政府的收費都是屬於緊縮性財政政策,將會有害於經濟的復甦。特別是政府向人民收回流通性高的現金,卻發放流通性低的三倍券,是否是明智之舉,仍有待時間驗證。


全球各國以發放現金做為振興經濟的主要方式,鮮少聽說有發放消費券的,除了程序繁瑣外,主要即是流通性的考慮。筆者不解,政府曾一再表示,先前消費券政策是失敗的,為何最後仍會選擇以消費券的形式發放?現在發放三倍券似乎已箭在弦上,改發現金的可能性不大,如今只能從提升三倍券的流通性與民眾領取意願著手,其中一個方法即是協助商家儘快將三倍券換成現金,雖然有點諷刺,但確可改善流通性不足的問題。


註一: 回應讀者提問。由於振興消費係發給一般民眾,故是否要將其儲蓄起來,與一般民眾有關,與企業儲蓄無關,故此處的儲蓄率為家庭儲蓄率,不包括企業儲蓄與政府儲蓄。事實上,在台灣,三者加總的儲蓄率(國民儲蓄率)超過30%。


聯合報標題: 提升流通性與民眾領取意願 創造三倍券的最大效益


相關文章:

新冠疫情的逆全球化迷思

疫情反覆 復甦之路難行

疫情連鎖效應下的金融危機

台灣解封的考驗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