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





趙文衡
蘋果日報 2006年4月24日







最近常常聽到台灣經濟缺乏成長的動力的言論,引發台灣經濟下一波的將如何成長的疑慮。台灣經濟是否真的缺乏成長動能需要進一步做全面的檢視,一些重要指標的確也顯示出警訊。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有些人即使知道台灣經濟缺乏動能,但卻不知道導致缺乏動能的原因,即是知道原因也沒有對症下藥。這可以由國內極度缺乏啟動下一波經濟成長的政策看出。


會導致經濟缺乏動能的因素是什麼?很多人可能也都知道,就是經濟體缺乏創新。只要能夠不斷的創新,經濟也就可以永續成長。是不是真的這麼簡單?的確就是這麼簡單的兩個字,蘊藏經濟成長的所有動能。只不過要創新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與創新極為相似的概念,企業家精神,內容不易瞭解,容易被誤認為是一空泛之詞,因此說創新或企業家精神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口號。


對於一些瞭解創新內涵的人來說,儘管知道創新的重要,但因促進創新所涉及的層面太廣,成效掌握不易,而且又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所以往往不願投入太多資源,最多也只是象徵性的做一做創新的活動,就像國內促進創新政策很多只是用來做表面文章。要知道的是,不管相信不相信,創新如果沒有做好,台灣經濟一定衰敗,這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最明確的一條定律。對台灣而言,追求創新別無選擇,它的成敗幽關台灣每個人民的未來生活,現在不做,將來就會成為被檢討的對象。


那麼創新的內涵是什麼?有哪些現象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創新程度?。除了專利數目外,我們也可以由帶動創新的新創企業的數目與培養新創企業的創投業發展程度來看一國的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動能。只要創新企業不斷出現,發展各種新技術與新產品,經濟成長的動能就可以源源不絕。此外,創投資金是創新型的新設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創投業的興衰也代表國內創新活動是否蓬勃。


台灣創投業自歷經2001年的蕭條後,就沒有真正的復甦過。2001-2004的平均新增本額較1997-2000年減少45%,新增投資金額則減少48%。在其他國家創投業紛紛復甦之際,台灣創投業仍然處於谷底狀態。以往活躍程度排名世界前三名的台灣創投業,現在已不復見。對於促進創新與協助新創企業最重要的早期階段的投資也同步減少,其中種子期的投資活動近年來更是低迷,其占整體投資比例三年來一直在5%的邊緣遊走。


創投業的低迷只是台灣創新活動的一角,卻是我們不得不重視的警訊。雖然這些現象不能全都歸咎於政府政策,但平心而論,相較於其他國家政府對創投業的投入,尤其是在種子期投資,我國政府做得的確不夠。種子期的投資明顯存在市場失靈的現象,需要政府的介入改善。許多先進國家,例如加拿大、英國、澳洲、荷蘭,甚至鄰近的韓國、新加坡,政府皆以成立基金或「基金的基金」方式,直接或間接的投資於種子期或前種子期企業。台灣也許有多政府支援的研發活動,但是如果沒有很好的投資機制,將研發成果轉化成商品,再多的研發成果也是徒勞。投資種子期企業就是協助研發成果商品化的重要助力。


總之,尋找台灣經濟永續成長的動力,政府需認真思考如何強化台灣的創新能力,切實推出一系列有利於投資新創企業的政策,並且投入更多資源,將追求創新視為經濟政策的主軸,像芬蘭一樣成為一種全民運動。希望這些位在未來經濟發展最關鍵位置的人,例如,創新政策制訂者、科技政策的制訂者、創投業者、研發機構、輔助新創企業機構等,能夠真正做一些關鍵的事。